快捷导航
本帖最后由 羽无极 于 2016-3-15 17:08 编辑
1 R+ d! ]* q, [: h" b0 p8 @1 V, l; k% x% D
本文原文转自中羽在线conesun的评测报告:http://bbs.badmintoncn.com/thread­544823­1­1.html
6 G; Z; T6 W) h8 L) S
6 A& ]$ T& ]" }$ F* t 评测之前来张VS的宣传图( W' D* D4 m1 x! b! L1 O; |8 f- ^
2 Z9 [) \, b7 x  p/ i1 K
9 l% t; a- e- h* G" k  _

* k: W" S7 T5 }# r% t! K
" r3 U4 ~9 a' `( o: v0 v: F; Q! h【前言】/ y  B) ^& k! I. O' l0 E6 i
, [' F5 Y; r! K
    近来有个男双搭档,是个熏风控,送了我一只新品,说是阴阳双面,中杆软硬不同。好奇的我,搜了搜官方宣传的内容去看,倒是蛮有想法,于是,我更好奇了。存着到底是否真的可以如此的怀疑,我接受了这个礼物。刚拿到手时,如果仅是用手掰了掰空拍的中杆,并没有感觉出两面有太明显的区别,打个比喻,就是中杆掰起来,不会让人觉得一边像是掰凯胜而一边像是掰胜利。好吧,还是得实际使用见分晓。$ Z6 i+ V% `8 j5 u; l9 r. {

$ O9 d# W, e$ Z 9 o7 _8 t" f8 ]! ^3 G2 s% s
) j* l* M; c5 C) r& u2 U
  【上篇】穿线与静态分析
/ Q6 B. P+ `8 O: A$ j0 G. h; T4 C8 W  I1 P, q; f
        年底一直忙,终于可以抽出时间,可以穿穿线、试试拍。既然肯耐心的把一只新拍去全面看,就一并做做图文记录吧。# a- K  k' O. S/ b4 ]( u! i
   每次拿到新拍,我首先要做的是在手心快速转动,看看有没有轻微跳杆。这是我个人对拍子的一个很苛刻的心理需求。因为我平时很喜欢把拍子放到手心里转动,享受那种丝丝旋转的感觉。在几个一线品牌里,YLVG四家的高端的目前没有碰到有轻微跳杆的,L家的中高端偶有,L家中低端会有,V家中高端碰到过,V家的低端会有,G家的中端会有。此只熏风VS无任何微跳杆感,第一印象是满意的。
% t; a% u" H4 H. { 【沿底盖端撕开热缩膜】
, p2 r7 H: s( B3 ^8 \  D, g, Z0 l / |$ b, E: |. s2 S' p, N  q

8 w" M* H4 F/ { 随意撕下的边缘很齐整,过程很顺畅,说明热缩膜材质以及打孔的品质不错。虽然这跟球拍水平本身关系不大,但总可以从细节上看诚意。" h/ t6 |/ ]. [% k" l; K
    手柄上销售商单独测量标注了数据,82­1不知为何意,291是平衡点。自行实际测量是空拍82克,空拍平衡点290,基本与商家数据一致。中杆印刷标示的数据是84±2g和290±3mm,说明手中这只达到了标示重量的下限,可以算作4U,平衡点则比较标准。  m0 _/ J3 g3 v# B  K
5 F0 g+ w: T! D
【架拍】: Y0 b9 [5 j* F6 }

7 _6 ?  ?9 _, k/ m1 x! z1 O, K: x: X
6 ~" f' |' j  z2 H$ x* R  I% h " R1 F4 [8 g, M. e/ l
     12点位置的拍框设计有特别设计的标记,既可以作为区分双面的一种方式,还可以起到判定12点位置的作用。不足的是有点小,看起来不够明显。拍框内侧有中点指示,可以很方便的帮助穿线者迅速准确的完成架拍。要知道,良好的架拍是确保穿线不出问题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N2 G+ i0 B4 o7 c, Y) {
    只有作为穿线师有过各个不同品牌的穿线经验,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全面看产品。在有过足够的穿线积累之后,我霍然发现了Y家球拍和拍线产品之所以畅销的真正原因之一。那就是在设计和生产中足够考虑穿线者的感受。要知道,于众多的羽球器材消费者相比,可以通过论坛等渠道获得信息的人还是少数。选择什么,还是主要靠店铺的经营者去推介。比如Y家的65线,其实并不适合多数人,尤其是新手低磅。之所以用量众多,并不是完全因为耐打,其实真正的秘密在于耐穿!通俗的讲,就是对于钩子穿法等各种粗暴施工以及低水平穿线者来说,可以减少损失。扯远了,回头有兴致再单独开贴讲这个,还是拉回来说拍吧。6 ]" R/ k1 j! V, ^" }6 Q  _
& N& y0 O# R- |7 O
【T头位置】
/ W' j. G9 L/ A: M# t# V& I6 f8 Z , y2 J0 Z# j0 }2 e$ z6 ~4 S
+ S3 M3 ]8 i( @" c

! @" n6 G' T: S' v  R0 {/ W: l  看一看,拧一拧,强度没问题,抗扭也没问题。此图为张人起始后的中间6根,然后暂停去整体平衡线压。懂穿线的可能会问我为什么线夹为什么不尽量靠近拍框?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张人手法有要求,线夹不能距离拍框太近;二是因为华腾机器架拍系统设计受限,中间两根上夹的时候无法达到无限靠近拍框。所以,我喜欢尽量保持甜区竖线上夹都保持一致,同时中高磅都会加0.5到1磅去增加甜区击球手感。
, o$ }' v7 q/ N8 b
3 ^. S  n$ z# l  k+ M, m 【十点位置单线孔埋线】
/ g! V" u/ z* j4 b9 f4 _- t  u7 O6 t& F" c
5 R- o/ F6 l) d3 |
6 A) Z' {* x  v0 _' y( M7 l# z: ?
2 a  K( q/ C  r
这只熏风VS是76孔单线道设计,只可惜没有做到错孔处理,对于穿高磅的时候,最好还是进行埋线。当然了,这些只是对于穿线师来说是不是可以带来方便。对于球拍使用者,并没有什么差别。不过,如果给你穿线的人如果肯埋线而不是在这里过横线时用钩子或者指甲硬抠的话,可以证明他是靠谱的。
, `8 s8 M) N& {5 w' P0 [: E$ `& H: ?
+ ~0 r2 U5 ~# R! \. A 3 n5 V- x+ ]! A
/ O. {/ J7 {: k$ ~- `; c* L: j

" e: c# w/ u, ?. e+ B8 a6 C  
根据过线的手感,熏风VS的钻孔均匀性和孔径的合理性是十分不错的。线孔胶粒和拍框线孔的贴合度正好,不松不紧。这样,既不会导致出现过松导致机头走线时将胶粒拉出的情况,也不会过紧出现需要更换胶粒时过于费劲。大部分一线品牌的中低端型号和绝大多数二三线品牌,总是会把双线孔搞的很宽松,不知道是因为工人水平问题,还是为了让低水平穿线人容易干活。8 {* @# B2 [1 T8 B  A
    此只熏风VS的双线孔的孔径也刚刚好。对于横线过双线孔技术过硬的穿线师来说,恰好的双线孔孔径,既不用事先扩孔,也不用过线时用锥。如此这些细节,可以在穿线这个环节,尽可能的保护你的球拍,尤其是当碰到不仔细的穿线人。( H8 o$ @6 i3 B
3 B  p" N, \# j8 `( ^, n

) H# x( ]2 H% g 【双绞结收尾】) q( C1 G% i2 U" V! G
+ A. f% q% T1 [8 M0 Q2 u# O: a

' E  a2 N" T: u: a/ K
& F6 k7 _+ ?* Q$ j4 o  顺道可以看一下熏风VS的变色水标和WOVEN立体编织搭配的效果。这次的图片都是用小破手机随手拍的,相信如果厂家或者卖家用相机好好的拍了处理一下,会更有卖相。此种搭配方式类似于波力赖以成名的无缺工艺,其具体优点请自行搜索。& c7 A! ?6 W) X0 h9 W
    说到这里顺便吐槽一下波力,我有过一只1982P,拍子是确实挺好打的,以我挑剔的手感,基本可以作为弓十替补备拍。只可惜波力的部分工艺细节不够,比如上面说的钻孔方面。再加上我当时用毛巾胶,去底胶时发现了波力1982P的两个问题,一是原厂底胶质量一般,二是所用木柄材质不好。于是后来出掉了。! K( r2 d0 [) b; t+ [7 k( a
+ Z9 e/ S+ A! x% [. i
2 t4 b, W( b4 j2 `

% c! e! A; P& _7 X) J( I" r
  N6 p  R- y- s. N  s     拍摄视角的问题导致中杆看起来不够细,实际经过手感和观察对比手头现有球拍,中杆直径应该是0.7MM。手头没有准确的电子卡尺,实测数据欠奉。另外,此角度可看清在未进行后期理线的情况下,横平竖直,完全可以自夸为穿线功底扎实、手法精细,哈哈哈哈哈~; {( H4 i8 ]' V' o9 D8 e
* {* L: }: s: P
[size=18.6667px]【上线上胶后的称重】2 Q7 F- C$ j% }
& [$ W# \' A1 p( O
; R, T* f5 y0 b' {1 w1 I+ ?
( K) N0 @* o9 z) x

8 X# j7 ]6 p( M6 l. [      之前看其他评测中的称重,有的横放、有的竖放,现在证明,只要你放的够平够准够稳,结果都是一样的。一时兴起,又顺手拿了某品牌的几只拍子用同样方式测试了一下,居然出现了横放竖放称重不一样的结果,虽然差别只在0.1克以内。我猜应该是各个方向角度的平衡的原因吧,还请物理帝给予赐教。如果是,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证明一下熏风VS的工艺够均衡,但愿不是个例。7 y7 u0 d2 L, ?0 B. @6 M0 H
* |; b5 w6 i: x' f8 c6 D" V& I$ K5 b

: `7 h& j" {9 u3 g4 F5 g# n1 v4 e " P, c, h# H0 d  x$ \/ G8 E. u
  
【中杆+拍锥+拍柄】0 ~: T3 P7 ^; r/ z0 Z
' b, G  r( [1 Q4 I+ f& Y

* ~5 i# Y+ o$ T# \$ @; u # y* h8 h' Y# s3 q
. l+ j' x. U% Z4 O7 O9 M+ S- ?
  
两张图可以看到正面闪电标的金色OFFENSIVE和反面盾牌标的银色DEFFND。手胶是阿尔法650,0.50mm的超薄磨砂。我每次试用不同的球拍都是用它,因为够薄,可以很清晰的反馈球拍带来的手感。到底试打会带来什么感受,且看下篇。9 Z3 j( L% `. E6 P4 g6 J5 ]
) L4 q/ K5 @3 @4 k& }5 U
, D$ ?: B3 w7 [8 ?+ f6 h, [
2 R8 m3 X& T6 J/ K5 `$ A5 }
: D( t# _. ^8 y$ k7 a0 D  B1 m/ l

- _  B% s8 u& \5 z4 L8 W
6 D( w% e* j: ?, N% _
2 h# [# Q5 Q- w7 z
. _# e4 ~1 C/ v& w' e
2 k$ u8 y6 ^: q
! s& s6 }8 Q) t3 {8 r6 M, ~
  d1 P( J  l& g; g( t0 ~" M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1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6-3-15 16:55

沙发
羽无极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6-3-15 16: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试打与手感评测( {! n5 p7 V! A* ^
( u% p4 R; O/ N9 P  _
    此次用线为Gosen RX110,我最常用的硬线,标准张人26,竖线甜区加磅0.5,横线甜区加磅2,线床硬度等于大于yy四结的26/28。
5 `* }) E7 H  O) O9 {% f1 z) I6 a# J. c% B# X
    第一次试打,为了更细致的感受,没有选择直接实战,而是与球友进行了半场各个技术的对练。这样,可以在没有实战压力和步伐到位影响的前提下,更准确的体会一只不熟悉的球拍。* n( K2 H5 A( J  {

. }7 s& i% W9 X4 }    首先是对拉高远。为了真实的发现是不是真的有中杆不同硬度的那种宣传的效果,我采取了随机转拍的盲打。也就是打几下,就会旋转一下握拍,然后再打几拍,期间不会去看到底是哪一面。
9 l1 Y, `/ C! I+ v* ]( g5 L! g3 m- |: a8 K: o8 {) r& }
    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同样的击球动作下,有的时候击打感觉像是在打中高磅,出球很干脆,啪的出去;有的时候像是在打中低磅,越是短促发力,越感觉粘拍。在明确的知道会有不同之后,每次转拍击打后,开始低头查看正反面。果然,正面OFFENSIVE一侧,给出的就是中高磅击球感,反面DEFFND一侧,给出就是中低磅击球感。
3 r; n2 I3 R- a6 z( [9 E
7 O, Z: I5 G# ~4 r' y    然后,在继续对拉高远的情况下,对于给到头顶区的球,开始使用反手尝试击出高远球。不谦虚的讲,我个人的反手还是说得过去的,起码可以在相对一致性的前提下做到比较稳定的直线后场、直线网前、斜线网前。一般来说,之所以反手的击球效果与正手差别较大,是因为反手的发力流畅度与正手有差距,导致击球瞬间的加速度和爆发力不够。而爆发力和加速度的差异,就决定了一个击球者使适合用多少磅数或者适合何种软硬度的中杆。在同样高点和步伐到位的前提下,使用反面DEFFND一侧打出的反手高远球,到位率和弧线会明显好于使用正面OFFENSIVE一侧。这说明了中杆较软的一侧,对于挥速相对较慢的反手击球,会有一定程度的补强。
* y7 k2 [0 q/ b. g: H( Y# z. [4 D4 I& p; @$ ~- M8 L
    记得在之前的某个帖子里,我曾经提到一个观点,一个人适合的磅数,并不是应该在其完全主动状态下击球所最舒服的磅数,而是在其被动状态下的击球可以实现高弧线和到位率的磅数。从这个角度上讲,在被动状态下使用弹性更好的软面击球,是符合实战需求的。
& y9 d! w" n$ X- ?: t- k
; ]3 p& x' M% t: E. l    下一项是进行对抽挡。在抽挡过程中,如果有足够调整时间时,也使用转拍的方式进行随机感受。在主动发力状态下,同样可以感受到像高远球环节那样的中杆硬度不同,即出球的干脆和略带粘滞的区别。只是因为抽挡节奏来回快,无法同时查看随机的感觉是不是符合两面特性的标注。# ]+ S4 x2 ]4 C  F) C: I

, X# F, b( v  J1 N' B    在防守环节中的接杀测试中,不同的中杆特性也可以体现。高硬度的一面,更适合接杀硬顶后场;低硬度的一面,更适合接杀变线摆脱。
6 R+ x8 n2 U$ P0 B
: o+ A- F" ?) J7 T7 Z    对于搓勾推这种轻技术的测试,由于不依赖于大发力,所以击球感的区别不足够明显,只是精度上根据使用者的手感调节能力会出现一定差异。
3 }$ _, y! z! {4 G0 R' p# d/ x! C) B8 \$ X+ z! H$ f
    第二次试打,便选择进行了男双的实战。在有对手压迫的情况下,对中杆不同特性的敏感度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在不同的击球条件下,仍然会有不同的击球效果。因为我有在每球之间准备时转拍的习惯,所以每次转完都必须低头看一眼所在的拍面是金色的OFFENSIVE还是银色的DEFFND。此时,便发现了此拍的不足,即两面的颜色区别,不够明显。金色贴纸和银色贴纸带来的视觉差异,在缺乏足够的观察时间时,是无法瞬间准确的分出的。相比D10此种可以通过明显的颜色差异进行视觉分辨,熏风VS的此种外观设计落了下风。
5 G* z& P0 K( j/ L8 Y/ }+ m# H    为了测试不同类型的爱好者对此拍的敏感度,我选择了一名平时对用拍不够讲究但却有一定水平的球友,让其使用熏风VS进行实战。结果不出我所料,下场后的感受是,好像有不同,也好像没有,反正打起来就忘了。我之所以会之前就大胆的如此判定,是因为很多的业余爱好者,平时用拍如果不断线,可以把从26磅打到22磅甚至更低,用球也可以适应不同硬度的球头和飞行特性。这部分群体,拥有足够强大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其实,对于业余羽毛球,这两种能力也是一种影响综合水平的因素,就像专业运动员对场地的适应能力一样。我所知的纯业余届常打到一定名次的选手,都对场地、用球、用拍,有着很强的兼容性。反而是那些技术和手感比较细腻,喜欢好球、讲求统一手感的爱好者,平时对抗玩的风生水起,一旦到了乱糟糟的业余比赛,就不好使了。  M" y, R% n$ Q

6 d8 j! ]# A& D  b/ P+ \* r    最后补充一个小花絮。在试打后期,我换回到之前使用的主力拍进行对抗时,因为用了相当时间的熏风VS,养成了习惯每一个回合之间查对用拍的所在面,居然造成了强迫症,即便用的是普通球拍,仍然会不自觉地低头查看。% {3 `/ O8 y% s

+ J; ]% Z* l" ]【结语】; B( E( C" @+ H; V& E

' @) D) k* g# p5 ?. N8 V/ c2 |    如果,需要用类比的方式对熏风VS这只球拍进行总结的话,根据我手里这只的重量和平衡点带来的参数,和确实可以做到两面不同中杆硬度的表现,可以有如下两种描述:; v$ y2 m' Z6 Y6 S

4 D* G* _: x4 p    1、 正手好比使用NR800,反手好比使用Arc7.$ W8 S+ M1 g! Q/ E0 \
    2、 正手好比使用26磅,反手好比使用23磅。
. Z+ U) `5 W, x+ v
. e) B7 {8 U: ^2 U1 K  w, R0 B
    当然了,你非要反过来使用,那也由得你自便。可惜的是,到手的熏风VS不是我习惯使用的87g±重量和293±平衡点。如果是的话,那或许就是NR900和Arc10的合体了。
- @1 p+ i( Y% a* o1 k4 o' f/ E  ?
    如果,需要向诸位评测达人致敬,也要做一番比喻来提高逼格,那就像是美国人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和日本人双重性格那样:温和又好斗、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倨傲、善变又顽固、驯服又专断、忠贞又反叛、勇敢又怯懦…
举报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加入爱羽客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 羽量·坚韧——VICTOR TK15L测试小记
  • 弓剑11辨别真伪
  • 求辩真伪及拉线质量
  • 一星期断3次线,大家帮我看看是什么原因
  • 我来给一件潮牌球衣打Call!O记!我挺你!

明星用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爱羽客羽毛球网 aiyuke.com ( 蜀ICP备11012422号 )

GMT+8, 2024-5-19 21:48 , Processed in 0.095552 second(s), 20 queries .